宿州升学网
祁县中学 > 学校介绍

祁县中学怎么样

祁县中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是省政府命名的“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省教育厅命名的“山西省文明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主倡“团结、拼搏、求索、奉献”的精神,致力推行素质教育,让不同层次和不同特长的学生发挥潜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祁县中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丹枫东路北侧,她始创于1905 年,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创始之初,原名“祁县中学堂”,1921年更名为“祁县中学校”,解放初期,又更名为“山西省立祁县中学校”,属山西省教育厅直管,为山西省五所重点中学之一。1960年校长田野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1年学校复更名为“山西省祁县中学校”,一直延用至今。1985年6月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各项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

祁县中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祁县文庙、原昭馀书院的祁县中学是省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自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年)创建以来,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百年以来的风风雨雨中,这所闻名三晋大地的百年老校,曾经为祖国输送出三万多人才。特别是解放之后,祁县中学在党和政府的哺育关怀下,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校走上正规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祁县中学2005年10月2日在大操场举办庆典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齐聚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2012年祁县中学迁往新校区,开启祁中历史新一页。祁县中学属完全中学。现高中部为十八轨制,初中部为六轨制,共有教学班72个,学生3300余名,教职工229名,专任教师185名。其中:高级教师31名,中级教师75名,国家、省、地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68名, 经省教育厅批准直接招聘师范大学生66名,师资队伍不仅能够实现高一至高三的大循环,而且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上乘。

学校占地面积70947平方米,建筑面31500余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两幢,实验楼一幢,学生宿舍楼两幢,餐厅一幢,图书楼一幢,办公楼一幢。有标准田径运动场一个,标准化篮球场7个,足球场两个。多媒体阶梯教室4个;计算机教室3个,多媒体语音室2个,双向闭路控制系统1套,VBI有线电视远程教育网1套,建成校园局域网。高标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3个;阅览室2个,图书室1个,藏书6万余册;生物标本10000余件;音体美器材2000余件。57个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施,校园局域网全部投入使用,并连接了宽带网。学校全面推行依法治校、以德育人、民主理政的管理机制。学校管理:实行部(室)、年级组领导负责制。教师、职工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学校现有校史展览馆、孔子圣迹展两处校内德育基地和渠本翘墓地(渠本翘:著名民族资本家、祁县中学创始人)、祁奚陵园、权勇文化大院、孔贞兰孤儿收养院、武克鲁纪念馆等五处校外德育基地,宏艺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神堂头生态园等两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祁县中学现如今已迁至新校区,位于位于昌源新区丹枫东路北、东环路东,总投资2亿元,占地246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新校区建设工程规划分两期,一期工程主要解决教学、学生住宿、餐饮和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办公问题,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综合楼、艺术楼 、学生公寓、餐厅等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主要解决体育场所问题。包括操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工程量90%以上。主要建筑都已进入内装阶段,室外管网同时配套进行。目前,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交付使用;8月中旬,综合楼、报告厅、实验楼,艺术楼交付使用。8月底,完成体育场和其他扫尾工程以及设备购置,确保新学年实施学校整体搬迁。

新校区建成后,办学规模达到100个教学班,可容在校生4000多人,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祁县中学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必将对全县教育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我校是“全国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山西省校本研训实验学校”、“山西省校本课程一等奖”、“山西省第十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山西省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山西省拥军优属先进集体”、“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中教决策顾问中心全国师德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实行“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后勤管理: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昭馀古树,青春焕发,百年老校正以崭新的面貌,在三晋大地重新崛起。祁县中学,热忱欢迎有志青年踏入文津门(新建校门),登上状元桥,阔步迈向新的辉煌。我们将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水平,为培育千千万万栋梁之才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