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历史悠长而深远,文化丰富而厚重。在其东面的悠悠南河畔,矗立一所中学,她,就是邛崃市高埂中学。高埂中学从河滩地上逐步成长起来,至今已走过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是成都市唯一一所地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农村高完中,学校被誉为“成都市农村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高埂中学的前身是“邛崃县第三初级中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址坐落在邛崃市高埂镇白鹤村一教堂内。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迁入现高埂村。
1966年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停办。
1973年复办,始创高中,学校更名为太平中学,学校原始规模初具。
1982年,学校更名为“高埂中学”。
1996年,学校挂牌成为“四川省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校”。
2001年被确定为首批“成都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3年被命名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历史的积淀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先后被命名为“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成都市课改样本学校”“成都市校长练兵基地学校”“四川省绿色学校”“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学校被腾讯等网站誉为“成都市最牛的农村中学”。
迈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抓住高中扩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成都建设国际现代田园城市的机遇,克服“区域、生源、师资”三大劣势,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发生巨大变化。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150人(住校生近3000人),在职教职工224人,校园占地160余亩。
成都市政府、邛崃市政府和邛崃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硬件投入,投资近5000万元新建学校教学大楼、体育馆、学生宿舍、行政办公楼和运动场。运动场全部硬化、塑胶化;学生宿舍全部安装热水系统,师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配备理、化、生、劳技、通用技术等课程的专用实验室共54间,全部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配齐规范的设备设施。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生均达到30多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高度共享,数字化、智能化的校园信息网络把学校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校与高校专家团队携手共同打造学校文化,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学校品味。
高埂中学以“重德、笃学、砺志、报国”为校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切时如需,合育共美,让普通学生有最大进步发展”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为高校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向高标准、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迈进”的办学目标,不断追求“从实求知,文化自觉,自主更新,和而不同”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校德育工作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主体德育”和“让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和谐发展,让学生成才与社会需求同步共融”的德育模式。教学管理思路清晰:“常规立校,课改促教,科研兴校”。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特色:“围绕质量,聚集课堂,重视过程,强调细节”。学校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的同步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一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0年本科一次性上线437人,高考成绩连续十一年在成都市同类高完中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部分省重和国重,精品工程结出累累硕果。高埂中学以鲜明的特色、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广泛社会声誉。 2007年3月,成都市高中工作现场会在高埂中学召开; 2008年11月,高埂中学作为成都市校长干训的实训基地,承担了成都市“千名校长大练兵”教学管理实训任务。学校的办学经验得到推广,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在崭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已不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激情滚滚的师生风采大赛、优美典雅的诗歌朗诵会、颇具乡土气息的校刊——《河滩地》都淋漓尽致体现了高埂中学人对多彩生活的热爱和对个性发展的追求。学校文学社、篮球社、英语角等社团各项活动的开展更是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学校努力构筑战略高地资源。2008年学校与成都二十中结成友好学校。2009年4月,学校跻身成都石室教育集团成员学校之列。2012年5月,学校与四川大学国际部携手办学,共同举办高中国际部班。学校国际部立足“世界目光,民族情怀”的高度,旨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带动地区人力资源融入高端教育文化的氛围,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高埂中学正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数载历练,辛勤耕耘,良师善诱,学子风流,志存高远,更上层楼。高埂中学,犹如川西平原的一颗耀眼明珠,熠熠闪烁着她绚丽的光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