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升学网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 学校介绍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怎么样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简称:枝江一中)创办于1965年,1981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宜昌市示范学校,1998年被命名为宜昌市名牌学校,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学校现址占地320余亩,有办公楼、图书馆、科教楼、教学楼、学生餐厅、学生宿舍等各类建筑物10余幢,建筑总面积22401平方米;建有田径场,拥有电视台、天文观测台、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

学校初创阶段,师生团结合作,艰苦建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揪“黑帮”,大串联,接着是“斗批改”,开门办学,教学秩序被打乱,校舍设备遭破坏,学校发展遇到极大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被定为县重点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学校进入大发展阶段。扩大了规模,新修了校舍,特别是实行“四制”改革以后,激活了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成绩斐然,高考蝉联冠军,体育连创佳绩,多次被评为地县“文明单位”。1993年接受市教育督导评估,学校被树为“宜昌市示范学校”、“名牌学校”,校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后,枝江一中师生激流勇进,乘势而上,绘世纪蓝图,创辉煌业绩,朝着更高目标奋进。向管理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文明创建”成效显著。1999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并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最佳文明单位”。跨世纪的十年,是辉煌的十年,是大展宏图的十年,而今,枝江一中在跻身荆楚名校行列之际,正按照全国千所示范高中的标准,高标准建设新校区,至2005年9月1日顺利实现39个教学班的搬迁开学工作。教学班级总数达60个,在校学生数达3804人。学校现有在编人员190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5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5人。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班平64人。

2005年8月整体搬迁,新校区占地319.2亩,建筑面积51653平方米,校园典雅亮丽,建筑恢宏大气,令人瞩目,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堪称一流。学校现已建成4栋教学楼(高一文慧楼,高二文英楼,高三文萃楼,综合楼文华楼)、1栋餐饮楼(桂香园,学子餐厅)、6栋学生宿舍,共34个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

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建有16个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3个多功能报告厅、3个网络教室,音乐、美术、舞蹈教室配置齐全,科技展览厅、学校荣誉室设计美观,成果丰富。建有多媒体图书查阅系统,学校藏书丰富,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元精神文化大餐。信息大楼和独立图书馆待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人员257人,特级教师2人,享受正高职待遇教师7人,高级教师76人,省级以上骨干教师4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15人,枝江市骨干教师74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7.1%。学校现有64个教学班,在校师生总数4000余人。学校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被誉为鄂西地区窗口学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秉承“一切为了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继承“以人为本、遵规办学”的优良传统,努力创设鲜明的文明气象和浓烈的学府氛围,在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连年被评为“枝江市文明单位”、“枝江市红旗单位”、“枝江市五好基层党组织”,多次被评为“宜昌市红旗单位”,两次被评为“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党组织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会被评为湖北省“模范职工之家”,共青团被授予湖北省“红旗团委”,1996年以来连续五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或“湖北省文明单位”。

2006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宜昌市“第三批市级‘绿色学校’”、宜昌市“教育招生考试优秀考点”。2007年高考上重点大学人数达317人,这一核心指标位居宜昌市第一,邓晗以湖北省文科第14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李兴仙以全优的雅思英语直接考入澳大利亚名校昆士兰大学。2008年高考学校高考再创新高。学校独创423教学模式,受到全国各省市学校称赞,众多外省学校组织教师团来我校观摩学习。

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枝江一中已经成为省市范围内颇有影响的重点中学。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绩,二次被评为“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四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遵规办学”的治校方略,恪守“人本、和谐、至善、日新”的校训,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审美、会健身、会创造的一代新人,向高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学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被誉为“成人者的炼狱、成才者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