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升学网
西双版纳升学网西双版纳高中学校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介绍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所获称号

允景洪中学创办于1957年秋,校园占地面积113亩,是“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云南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传统项目试点学校”。 允景洪中学是西双版纳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学校先后获西双版纳州“文明单位”、“先进党组织”、“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先进党组织”、“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先进单位”的称号。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发展历程

1962年10月

景洪中学迁入初级师范学校后,原景洪中学的校舍(即现在的允景洪中学校址)划归允景洪小学作教室使用。不久,州工委决定筹办工读中学班。1963年,州文教科及州工委宣传部通知允景洪小学教师王昭、王震和具体筹办职业中学。1964年,附设于允景洪小学内的“职业中学”秋季招收第一班学生27名,1965年面向全州继续招第二班学生(民族班)。此时,州文教科又为学校增派一名教师杜立根。为认真贯彻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州工委决定“职业中学”与允景洪小学分离并更名为“允景洪半工半读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几何等基础学科,以学习把握适用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上山伐木解板,做木工、做家具、做漆工,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的办学路子。州工委宣传部长吴祥祉为了支持学校办学,特地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学校读书。1969年3月,两个班(又称两个排)的半工半读学生全部参加分配安排工作,他们成为景洪县农具厂等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同年,州军管会指示允景洪半工半读学校走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的道路,并与州化肥厂(江北思茅化肥厂)实行厂校挂钩。1969年5月7日,学校在州化肥厂正式上课,并将允景洪半工半读学校改名为州“五·七”中学。

为了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州文教科从景洪中学抽调李强(后为省教厅督导室主任)、李兆麟、童传厘、周世琼四位老师到州“五·七”中学任教。在州文教科的安排下,将学校搬迁到州化肥厂内,原校舍让给景洪县小学使用。随后,州“五·七”中学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由王昭老师任组长并兼化肥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底,一批州级机关干部得以“解放”,被“解放”的干部杨宏勋同志作为革命领导干部调到州“五·七”中学任学校领导(该同志1970年调思茅工作)。全校教职工11人,专任教师7人。从此,带有浓厚“文革”色彩的州“五·七”中学,开始了她在艰难困惑中探索的历程。

1970年5月

州“五·七”中学招收初中第四班学生。因学校茅草房教室漏雨而且严重破损,经请示后学校由州化肥厂迁回原学校所在地,景洪县小学让出使用的校舍。同时,州革命委员会把江北“样板山橡胶试验基地”划拨给学校作“勤工俭学基地”使用。

1971年9月

州“五·七”中学招收初中第五、第六、第七班新生(第七班为民族班)。1972年州“五·七”中学开办高中,招收了高一班学生(学制为两年)。此时,由于景洪县第一中学创办,城区小学毕业生均被县一中录取,初中四班毕业后,生源不足,州“五·七”中学未能招录初中新生,仅招高中1个班。

1973年9月

州“五·七”中学招收初中第八、第九、第十班新生,招收高中1个班新生。至此,学校发展到8个班的办学规模(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有教职工17人,专任教师10人,在校初中生533人,高中生106人。1974年底,州委宣传部长许铮同志代表州委在全校大会上宣布,州“五·七”中学更名为“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于是结束了州“五·七”中学的历史。

这个用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命名的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毛主席语录“天天读”、工农业基础知识、政治、数学、革命文艺等,实行的是开门办学,开门考试;结合教学搞生产,联系阶级斗争抓批判;突出的是无产阶级政治,强调的是劳动;上课极不正常,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所学校仍然毕业了16个初中班,为我州的劳动技术队伍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

州“五·七”中学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校师生虽有痛苦的磨难,但也有成功的喜悦,留给学校和学生的是艰苦奋斗的历史足迹。老师和同学朝夕相处,结下了纯真的师生情谊。在州化肥厂办学时的顶班劳动,以工人为师;在半工半读、全面开展勤工俭学的活动中,自己养鱼、养猪、种蔬菜;在校园里,师生自己打草排,砍林木盖房子建校舍。学校师生融为一体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学会了生活,养成了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师生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铭刻在西双版纳教育历史的记忆之中。

初中生入口 招生问答 小学生入口
 
择校咨询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招生信息
 
同区域学校